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肢残委脊柱裂学组成立
发布时间:2019/12/27 10:55:00 浏览量:801 次
每年的10月25日是“世界脊柱裂日”(World Spinal Bifida Day)。据统计,脊柱裂患者在我国超过400万,新生的病例仍在增加,其常见临床表现为腰骶部包块、下肢复杂畸形残障、足踝部难治性溃疡、大小便功能障碍等,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其诊疗涉及神经外科、矫形外科、脊柱外科、泌尿外科等多个学科。国内医学界既往没有将脊柱裂诊疗纳入某个学科范围,基本没有召开过专门的学术研讨会,各医学院、医院也没有培育出相应的专科医生,成立专门的脊柱裂学术组织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今年10月25日,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肢残康复委员会“脊柱裂学组”在潍坊医学院正式成立了。
中国肢残人康复协会肢残康复委员会主任委员孙磊教授、秘书长郭秀婷主任出席成立仪式。学组荣聘中国肢体残疾协会前任主席徐凤建、现任主席王建军为顾问;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附属康复医院秦泗河教授为主任委员。解放军总医院第七临床中心修波教授、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吴娟教授、上海市残疾人康复职业培训中心沈敏教授、北京朝阳医院张鹏教授、河南儿童医院齐林教授任副主任委员,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臧建成副主任医师任常务副主委兼秘书长。委员会由脊柱裂诊疗相关的矫形外科、脊柱外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康复科、辅具科、小儿科、心理科以及基础研究等领域的87位专家学者组成,具有高级职称者达85%,另聘2位印度医生、2位孟加拉国医生为学组委员兼国际交流秘书,以有效推动这个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基础研究、规范化诊疗、功能康复、科学普及、多学科合作以及国内国际学术交流,从而降低患者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脊柱裂学组成立仪式同时安排了精彩的专题报告和学术交流。修波教授用精美的动画和通俗的语言,从脊柱裂基本概念出发,从诊断讲到治疗,让大家对脊柱裂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尚爱加教授作了“脊柱裂相关后遗症诊疗”学术报告,通过总结自己大量的手术病例,展示脊柱裂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及后遗症;秦泗河教授作了“910例脊柱裂下肢残缺统计分析-对社会医学、正确治疗策略的拷问”报告,从临床、社会、经济、家庭、患者等多层面阐述了脊柱裂患者的诊治现状、脊柱裂患者就医难、治疗难、后遗症多的困境,呼吁多学科相互协作;张鹏教授作了“脊髓病变导致的神经源性膀胱诊治原则”报告,他从泌尿外科层面讲解脊柱裂神经源性膀胱,从排尿困难到尿失禁,从排尿到肝肾功能,再到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最后讲到目前最新的治疗理念;沈敏教授以足部的力学分析、患者行走轨迹为基础,讲解“如何做好脊柱裂患者的全面康复”。大会的精彩报告受到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掌声不断。
白建华女士代表中国肢体残疾人协会脊柱裂与脑积水委员会向“脊柱裂学组”的成立表示祝贺,她说脊柱裂患者面临的问题涉及多学科领域,学科的细化整合和学科交叉合作是病人群体的要求,全国脊柱裂学组的成立是脊柱裂患友的幸事,也是这个领域的“激动人心”的大事。黄静女士代表广大患友作了感人至深的发言,患者从心底的呼唤是学科发展和学组筹建并逐渐壮大的不竭动力。
我国脊柱裂患者群体庞大,理论研究和临床诊疗涉及多学科交叉,许多脊柱裂患者不了解自身情况,不知道去哪里就医。因此,如何认识脊柱裂、治疗脊柱裂及相关后遗症,如何把治疗的并发症降到最低等一系列问题,是后半场讨论的核心。孟加拉国肢体畸形矫正协会主席巴瑞(M M Bari)教授以及团队,印度的赛提施(Satish)和瑞泰施(Ritesh)医生全程参加了脊柱裂会场活动,并参与了讨论。
脊柱裂学组集结的号角已经吹响,委员会要勇于承担肩上的使命。秦泗河教授指出要尽快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脊柱裂诊疗专家共识,制定切实可行的临床路径,开展规范化科普培训,指导中国医生对脊柱裂患者的诊治,沿着“一带一路”让各国医生深入了解,从而惠及更多的病患。相信“脊柱裂学组”的成立,能给全国从事脊柱裂相关诊疗的医生、学者提供一个深入交流和共同进步的平台,将对我国的脊柱裂诊疗事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下一页: 全国脊柱外科学术论坛暨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肢体残疾康复专业委员会 颈椎机能重建与康复学组成立会议成功举办 上一页: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肢残委脊柱学组换届通知